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短笛的音色與結構

短笛,是縮小了的長笛。在義大利文中,「短笛」(flauto piccolo)一字意為小長笛。像長笛一樣,短笛通常定為C大調,比一般的長笛高了一個八度(令它們成為最高音的橫笛)。短笛的音樂是寫得比標準音高低一個八度。短笛的指法與長笛的一致,但聲音卻比長笛高了一個八度。很多交替的指法亦可能被用作調整它們特有的音高的頻率,因為通常很多都會走音了。在標準的C大調短笛的增加部分中,有D音的短笛音高,有時用來與降半音A一致,出色地用於義大利軍樂隊。
因為短笛的聲音是高音域,所以它們可以做出尖聲刺耳的聲音。因此,它們常被用作伴奏,是「調味」及「裝飾」用的樂器。但是,很多協奏曲及獨奏曲是寫給短笛的,寫自著名作曲家如佩爾西凱蒂(Persichetti)和維瓦爾第(Vivaldi)等。(可是維瓦爾第的協奏曲起初是寫給超高音直笛的)。最早使用短笛的作品之一是貝多芬第五交響曲。三重木管樂器的管弦樂團典型地有兩個長笛與一個短笛或三個長笛與雙重短笛。不是所有的長笛演奏者都演奏短笛。儘管指法相同,運唇法及其他不同之處需要分開學習。此外,長笛演奏者因習慣按長笛那些較大的按鍵,當按短笛那些較小的按鍵時會感到困難。
在演奏會的進行曲中,短笛可以是挺重要的。例如在約翰·菲利甫·叟沙的「The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中就帶出了一場壯觀的短笛獨奏,打動了不同年齡的聽眾。
吹至第三個八度的音符時,就會開始愈來愈難,特別是輕聲地吹的時候。但是作曲家們通常只是會把高音域的作品寫給短笛。
短笛被認為是一種比較難吹出調子的樂器,因為它很小的尺寸令它很難完全地吹出調子來。當把短笛吹得走音的時候是很明顯的。
短笛可以是由木、金屬、塑膠或化合物構成。很多的短笛手發現木短笛的音色比金屬短笛的更圓潤。在更近代的時候,短笛亦由塑膠合成的材料構成。合成的短笛更耐用,並更適合軍樂,音色一般。大部分的職業短笛手認為短笛應只由一種材料構成,避免短笛不一致的情況出現。
Piccolo.jpg

小號

小號,俗稱小喇叭,銅管樂器家族的一員,常負責旋律部分或高吭節奏的演奏,也是銅管樂器家族中音域最高的樂器。常用於軍樂隊、管弦樂團、管樂團、爵士大樂團或一般爵士樂,視曲目編制需求而有不同。
近代最常見的小號為B♭大調小號(降B大調),亦有C,D,E♭,E,F,G和A調的小號,也是銅管樂器當中音域最窄的樂器。而管弦樂團中最常見的是小號譜為C調,因此小號手需轉用C調小號或使用其他調的小號然後轉調;而C調的小號管身較短,吹出的音色較嘹亮。
自然號(Natural Trumpet):小號的前身,僅能吹奏泛音,無法演奏半音階。
小號(Trumpet):即常見的降B調標準小號。
袖珍小號(Pocket Trumpet):也是降B調小號,管長相同,但號口(bell)口徑一般來說稍小,管身彎曲也更多。偶可見於爵士樂演奏。
短號(Cornet):一般亦以降B調為使用主流。音色較小號柔美,受早期音樂家喜愛。唯今由於與小號差異太小,多被小號替代,然於英法等地仍有正統的短號演奏流派,主要見於短號獨奏以及銅管樂團。
註:於台灣,則因歷史上受美國文化影響較深之故,以美式進行樂曲的小號音色較為普及。
高音小號(Piccolo Trumpet):較小號高八度,音色瞭亮,常用於古典曲目中。有多種調性。
高音短號(Piccolo Cornet):少見,歐陸較常用。
富魯格號(Flugelhorn):或稱柔音號、翼號,亦小號家族之一,音色遠較小號柔和為其特色。1990年後之爵士樂亦常用此樂器。
另有室外行進樂隊用的系列樂器,本篇不敘。
把嘴唇貼近號嘴,震動嘴唇並帶動管身內之空氣震動而發聲。演奏者可以通過控制嘴唇間的空隙、呼氣量及震動的力度來改變音調、音量及音飾。
小號上有三個活塞,每按下一個活塞,都會增加空氣通過之管道總長,從而使發出之音調變低。第一號活塞使音調降低一個全音(兩個半音),第二號活塞使音調降低一個半音,第三號活塞約為第一、二號之總和(三個半音)。各種不同的組合使小號演奏者能吹出完整的半音階。

長號

長號,英文:Trombone ,又名伸縮號或伸縮喇叭,是銅管樂器的成員之一,利用一條可以伸縮長短的彎管來發出高、低不同的音調。
它大約於西元1400年出現於歐洲,當時稱為低音喇叭,長號由於它有獨特修長的外型,是大眾相當熟悉的樂器,而且在行進樂隊中,伸縮喇叭經常排在第一排,以免滑管向外推時,會碰到前面的人。
長號改變音高的方式不是按鍵式的活門,而是以右手前後拉動滑管,是所有管樂中唯一以此方式演奏的樂器。
長號是所有管樂器中唯一可以不使用活塞按鍵來產生音樂的樂器,長號的構造極為特殊, 利用滑管的各個把位(以伸滑的方式操作而半音半音低下去。操作原理與閥式一樣,每低半音的距離稱為把位) 來發出聲音,但事實上,長號可說是最接近人聲的樂器,當初就是被設計來替代人聲,在教堂詩班裡, 用來支持聲部的男聲。其滑管的構造宛如人類的聲帶,在氣流不停止下,音與音交換時中間必定會經過其 中的泛音,就如同聲帶一樣。
在樂器吹奏上,圓滑(slurring)是一種音與音之間連間連結的技巧,長號的演奏者又將這種技巧稱為legato,而相對於其它管樂器,圓滑的吹奏對於長號是較難做到的,因為從一個音符至下一個音符,可能需要換把位,而在把位的交換中必定有時間空隙的產生,且把位與把位之間會經過泛音列,必須避免滑音的產生。要演奏出好的圓滑,就必須靠著演奏者的技巧,因此,這也是長號在演奏上具有特色的地方,光是長號演奏slur的技巧就有五種:
Lip Slurs
Cross-Grain Slurs
Tongued Slurs
Valve Slurs
Glissando
長號的管子有小號的兩倍長,管形的比例也類似小號,因而是屬於長粗管樂器中管徑最細的樂器。縱使如此,管子的粗細因製造者而有相當的差別。用伸縮方式操作音律的方法是原始的,在其他銅管樂器只能吹奏自然泛音的古代,因為樂器構造的關係,唯有長號已經能夠吹奏半音階了。長號的構造雖然修長,但並不像法國號(Horn)或上低音號(Baritone)那樣管子繞了那麼多圈,長號的聲音可說是沒繞幾圈就直接送出喇叭口,這種構造,使得長號能表現出一種不同於其他銅管樂器的較為粗獷直接、雄厚的音色,這也是許多樂曲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而當表現溫暖的音色時,又能帶有另一種粗獷的味道。
目前一般提到長號,是指次中音長號(tenor trombone),原本尚有中音長號(alto trombone),低音長號(bass trombone)。中音長號相當於中音號,除了能夠發出較高的音之外,其他各種產能都不如次中音長號,一般已不再被使用,只有在十九世紀前半之前的曲子中,有非用中音長號吹奏的情況,才破例使用,且是使用中音譜號。而低音長號則隨著改良型的次中音長號問世而較少使用了,但事實上bass trombone在長號四重奏或是樂團裡,仍是重要的低音樂器,用來支持低音聲部的音響,它的音域比次中音長號低了一倍,與低音號(tuba)同音域。一般來說,一個交響樂團(Symphony Orchetra)會配置三把長號,包括2把次中音長號及一把低音長號。除了在古典音樂的演奏外,在爵士樂裡,長號也是常見的樂器,其「滑音」(glissando),是長號獨特的吹奏方式,更常帶來令聽眾驚奇與歡樂的效果。

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二胡的歷史和結構

二胡是中國的一種民族弓弦樂器,過去主要流行於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又稱為南胡。集中於中高音域的表現,音色接近人聲,情感表現力極高,廣為大眾接受。1920年代,二胡始作為獨奏樂器出現在舞台上。在這之前,二胡多用於民間絲竹音樂演奏或民歌、戲曲的伴奏。
歷史
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弦樂器)之一。唐朝便出現胡琴一詞,當時將西方、北方各民族稱為胡人,胡琴為西方、北方民族傳入樂器的通稱。至元朝之後,明清時期,胡琴成為擦弦樂器的通稱。
擦弦樂器至少在唐朝便出現了,最早可能是從彈撥樂器箏發展出以竹片為弓拉奏的軋箏。宋朝出現奚琴、馬尾胡琴、嵇琴等拉弦樂器,其中馬尾胡琴已經以馬尾製成琴弓取代竹片進行拉奏。
唐宋至明清時期,隨著各地方戲曲及民間表演者的需求,逐漸繁衍出許多不同形制的弓弦樂器,如京胡、梆子戲的板胡、粵劇的粵胡、墜胡、四胡等,據著名胡琴演奏家張韶的統計,至今已發展出50多種弓弦樂器。其中二胡在民間廣為流傳,大量運用於戲曲伴奏,音色溫潤動聽,受到人們普遍的喜愛。
五四運動時期,劉天華先生融合西方音樂理論、演奏技巧,對二胡的演奏技巧進行了大膽革新,擴展了二胡的表現力,並且創作了多首二胡獨奏曲,二胡開始以獨奏樂器出現在表演舞台上。1980年代中後期,出版的二胡獨奏曲已有數百首之譜,並開始發展敘事曲、協奏曲等大型二胡曲。
結構
主要部分有琴桿(琴柱)、琴軸(軫子)、琴筒、琴托、千金(千斤)、皮膜(蟒皮)、琴碼、琴弓、音墊。
弦有兩根,內弦定音為d、外弦為a。琴弓類似小提琴的琴弓,但不完全相同,小提琴琴弓是被固定在弓桿上的,而二胡弓以馬尾毛與竹製弓桿組成,富有彈性,可以以不同的力道來控制聲音的大小。阿炳二胡內弦定音為g、外弦為d。
音墊:又稱「噪音抑制墊」,「噪音控制墊」或「制音墊」。目前二胡還是一種不很完善的樂器,表現在音質的不穩定和過大的噪音。為了能使二胡達到演奏要求,必須穩定音質,降低噪音,所以在琴碼的下側加上一塊不雅觀的振動阻尼音墊.

笙的歷史

笙,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在古代八音的樂器分類中(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笙屬於匏類。笙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藉由每根管子中的簧片發聲,是吹管樂器中唯一的和聲樂器,也是唯一能吹吸發聲的樂器,其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寬廣,感染力強。
由於笙可以吹奏和弦,在傳統器樂和崑曲裏,笙常常被用作其它管樂器如笛子、嗩吶的伴奏。在傳統音樂裏,笙常常在旋律線加上四度或五度的音,稱為「自然和聲」。在現代國樂團,笙可以擔當旋律或伴奏的作用。
歷史
古時大笙稱為「竽」,小笙稱為「和」。西元前十五世紀殷代甲骨文上已有關於「和」的記載。西元前六世紀,中國的詩集詩經中也常提到這種樂器。
史記補三皇本記記載:「女媧氏風姓,有神聖之德,代宓儀、立號曰女希氏,作笙黃。」可之,女媧當時並無笙,只作笙中簧,此時的笙簧許是以竹、木片所製,只可發出高低不同的音。到唐、虞、夏、商諸朝代,發展以數根的竹簧之管參差插入葫蘆之乾殼內製成(今雲貴邊疆的苗、瑤民族,仍存用此種笙)。
在1740年和1777年,Johann Wilde 和 Pere Amiot 分別把中國的笙帶到歐洲,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早的記載,雖然亦有人認為在更早之前笙已經流傳到歐洲。到了十九世紀,笙啟發了歐洲的口琴、手風琴等簧片類樂器的發明。

揚琴

揚琴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種兼具打擊樂器及弦樂器特點的樂器,普遍使用於中樂團,有「中國鋼琴」之稱。
歷史
揚琴最早源於中東阿拉伯、波斯等地區,時稱為「桑圖爾(英語:Santur)」(Santur)。後流傳到歐洲、北美洲及大洋洲,有「德西馬琴(英語:Hammered dulcimer)」(Dulcimer)、「Cymbalom」、「Hackbrett」及「Psaltery」等種變體。最初的擊弦工具是木製小槌,使得音色清脆為揚琴一族的特點。
中國
Cymbalo而中國最早出現揚琴的年代,據史料記載,約於明末廣東一帶。據推測,揚琴的出現,有可能因德西馬琴,或是借鑒於翼琴所產生的。理論根據是在1511年英國出版了一本音樂書籍,即已介紹了Dulcimer,若因後來西學東漸而傳至中國是可能的。
另一個說法是明末義大利人利瑪竇將歐洲的翼琴運至廣州及北京,但因當時中國工業落後,無法仿製其精巧機械,遂變更鍵盤系統,改以雙手持細竹擊奏。
無論以上兩者說法孰為正確,揚琴非源自中國是可以肯定的,這點可由揚琴的另名「洋琴」獲得佐證。
構造
琴碼與弦揚琴以擊弦發聲,音箱以木製成,狀如呈扁平的梯形,上有百餘條弦,雙手持琴竹擊奏。

現今揚琴通常有100多條弦,看起來十分複雜。事實上,揚琴一個音通常由1~5條弦組成,以求增強其音量。(這在弦樂器很普遍,例如鋼琴)
隨著音色高低調的不同,弦的粗細及跨距也有幾種不同規格。另外,弦係由左右兩端蓋板下的螺絲栓著,若要調音,須重新調整螺絲,控制弦的鬆緊。也由於弦實在太多,使得揚琴調音非常艱辛。
琴橋
為琴面中凸出頂弦的錐狀物,一共有四或五排,由右至左分別稱為低音碼、左碼、中碼、右碼、半音碼。不同於古箏,揚琴的琴橋是無法移動的。
由於揚琴有200多條弦,琴橋的用途就是將弦的某處撐高,並敲擊其左側的部分(但左橋左右側皆可敲擊)。琴橋與弦的位置經過特殊設計,使得弦看起來彼此高低交錯,是揚琴製造的關鍵。
琴竹
是擊弦的工具,亦稱琴筧、竹鍵等,材質為竹,常用的有三種,分別是單音琴竹、單音雙面琴竹和雙音琴竹。圖中黑色部分為橡皮,為擊弦用另一端則為雙手持竹處。
有一種特殊技法稱為「反竹」,係將琴竹軸轉180°,即不以橡皮擊弦,改以背部的竹面直接擊奏,使得聲音尖銳有如金屬互碰。
滾珠及變音槽
揚琴左右側都有「滾珠」將弦抬高,以降低弦與螺絲間的雜音。
部分新式揚琴更設計可以迅速移動滾珠的裝置,稱為「變音槽」,祇需手指之力就可以立即滑動滾珠位置,甚至在演奏時亦可,使得少數樂曲對特殊音的要求變成可能。
音階
揚琴音階排列方法合乎全音、半音。例如中央C位於中碼左側,底下數來第三碼的位置。以此音為中心,每往上一碼就增加一個全音。
若想要找出一組七聲音階,可從中央C往上二個碼,找出前三個全音(Do、Re、Mi)。而七聲音階要求第三及第四個音(Fa)是半音關係,中碼左側不可能存在半音,所以須移動至左碼右側找尋。當找出Fa後,它與第五(Sol)、第六(La)、第七(Si)音由於也是全音關係,所以就在上面,等到找到高八度的Do時,又需要至左碼左側找尋。
這樣的特性使得揚琴是一個非常容易轉調的樂器,理論而言,只須向上位移一碼,整首曲子即能升一個全音。揚琴也的確在民族音樂中常扮演轉調角色,但缺點即是西方五線記譜法會太過複雜,故現今揚琴主要使用數字簡譜。
雙音琴竹,左竹為四度,右竹為三度。

法國號

法國號(或稱圓號)的名字乃是起源於18世紀的英國,而其發展更是起源於德國,和法國並沒有很深的淵源,因此正確地說來,法國號應該改稱德國號才是。一般說來,現在較常用的法國號依調性來分可分為F調,降B調及雙調三種。
歷史
但是在今天,由於樂器本身不斷地發展,再加上其音色和音質的特殊之處,法國號已經在管樂世界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號角
法國號的英文名Horn這個字是獸角的意思,而在巴洛克時代後期的樂譜中也還稱之為獸角,可見其乃是起源於打獵時用的樂器。最初的法國號是以羊角製成,horn(角)在打獵時擔任號角的工作,然後演進成圓形可背於肩上,以手臂撐起吹奏,(在電影「 總統的秘密情人」中即有這種樣子的法國號)可騎在馬上當作皇室出遊狩獵的獵角
發展
法國號慢慢從號角演進成室內樂的吹奏樂器,管長越來越長,纏繞的圈數也越來越多,也因為其的管子比一般銅管樂器長很多,故其泛音也是所有樂器中最多的,利用右手在喇叭口的控制,在不使用按鍵下可以吹完一個完整的八度,因為這需要靈活的右手,故現在法國號才以左手按鍵,也是銅管樂器中唯一用左手的樂器。
但是在大約第十九世紀,德國其中的發明家製造了閥門,法國號的吹奏也變得容易多了,更難而能發揮樂器的潛能的作品也開始出現了(有如Glière的法國號協奏曲)。
原始的法國號稱作自然號(Natural Horn),完全不需要改變管長,即可演奏,但需要非常高度的演奏技巧。由於自然號缺乏閥門而吹奏者必須使用右手來改變音調;自然地,吹奏者不是每一個音調都能使用的,而當時出現的作品也因此受到了限制(這時期出名的作品有莫扎特的四個法國號協奏曲)。
吹奏
法國號的吹法基本上與其它同類的銅管樂器(有如小號,長號等樂器)相似。吹奏者的嘴唇的顫動激動了樂器內的空氣而造成聲音的產生。法國號在銅管樂器家庭之內是第二高音,但也常吹奏低音。在交響樂段中法國號的使用音域寬廣,既可以吹奏與大提琴同八度的低音部分,也可以吹奏與英國管的中高音同八度的部分,所以在交響樂段中常將法國號按照不同的音域分為若干組別,分別司職高音或低音部分。總的來說,法國號比起長號更常表現其王者般的高音。
[編輯] 特色
法國號現在多半含有兩種調性,稱為Double Horn,同時具降B和F調,但也有單純只有一種調性的Single Horn ,兩種調性的法國號具有不同的聲音特質,降B調法國號具有銅管的音質,較為明亮,有力,適合進行曲,而F調的法國號則有木管的屬性,溫柔,渾厚,相當適於抒情的樂句. Double Horn 藉著左手拇指的按鍵轉換兩種調號。 除了有 Double Horn和Single Horn之外,亦有例如Triple Horn等更複雜的法國號。(降B調,F調和高音F調)
法國號因為音似狼嚎,因此也有人戲稱為狼號。在普羅高菲夫的音樂劇--彼得與狼中,即是以三隻法國號來代表狼,而法國號亦代表中國的嗩吶和西方的電結他。
除了銅管五重奏外,在木管五重奏中更是唯一的銅管樂器。

鋼琴

鋼琴是源自西洋古典音樂中的一種鍵盤樂器,普遍用於獨奏、重奏、伴奏等演出,用於作曲和排練音樂十分方便。彈奏者通過按下鍵盤上的琴鍵,牽動鋼琴裏面包著絨氈的小木槌,繼而敲擊鋼絲弦發出聲音。
結構和原理
無論是三角鋼琴還是立式鋼琴,其基本結構都是一樣的。由:弦列、音板、支架、鍵盤系統(包括 黑白琴鍵和擊弦音棰,共88個琴鍵)、踏板機械(包括頂桿 和踏板)和外殼共六大部分組成。
鋼琴的音域寬廣,現代鋼琴一般為88鍵,可達7個多八度,音量宏大,音色變化豐富,可以表達各種不同的音樂情緒,或剛或柔,或急或緩 均可恰到好處;高音清脆,中音豐滿,低音雄厚,可以模仿整個交響樂隊的效果,因此有「樂器之王」的稱號。

演奏技巧
鋼琴的演奏技巧十分豐富,可以自如地彈奏各種音階、半音階,各種音程的跳動,各種雙音、和弦以及各種複雜的樂曲。
鋼琴用大譜表記譜。需要時,可用兩行高音譜表或兩行低音譜表記譜。
單音的運用及八度或數個八度的重複。

踏板的運用。一般鋼琴有三個踏板,左邊為弱音踏板,踩下該踏板後,餘音甚少,多用於弱奏;右邊為延音踏板,踩下該踏板後,琴音可延長,聲音響亮,多用於長時值音符或強音的演奏。而中間的腳踏會因應鋼琴的設計而有不同用途,但多數為減音腳踏,用法不只是踏一下,而是要踏下後再向左推,而有部份牌子的設計是踏一下是啟動,再踏一下是關閉;當減音踏板踏下時會有一塊絨布隔在琴鎚與琴絃之間,用作將聲音減到最底之用;但減音系統有一個壞處,因為用作減音的絨布是一塊過的,當彈一個音時,震動可能會伸延到其它的琴弦,從而影響了鋼琴的音準,鋼琴的音域寬廣,音色宏亮、清脆,富於變化,表現力很強。獨奏時,可演奏各種氣勢磅礡、寬廣、抒情的音樂,亦可演奏歡快、靈巧、技巧性很高的華彩樂段;鋼琴在樂隊中,可發揮巨大的作用。它還經常作為伴奏樂器使用。
一位鋼琴家在三角鋼琴上練習










大鼓

(英語:Bass Drum, 義大利語:Gran Cassa, 德語:Große Trommel),泛指體積較大的雙皮鼓。在西洋敲擊樂器中較常使用。兩邊鼓面原來用動物皮革製作,近年已全改用塑膠或纖維鼓面。鼓桶原來用木製作,現在和定音鼓、小鼓一樣,都改用較輕的合成纖維材料製造。
現時所指的大鼓,主要可分為三種:
第一種用於管絃樂團中,英文稱為「Concert Bass Drum」,這款大鼓的直徑最大,由32吋至40吋,以36吋較常使用;深則度約為16吋至20吋,聲音沉厚而餘震較持久。通常利用鼓棍敲打演奏。並以坐地式或懸掛式的的鼓架承托鼓身。
第二種則多用於爵士鼓中,並且配以腳踩踏板控制和發聲,不使用鼓棍。直徑由14吋至22吋,深度只比闊度稍窄,大約由12吋至18吋。由於爵士大鼓直徑和深度相約,而直徑又比一般樂隊用大鼓為短,聲音較尖而實淨,餘音較短;而且由於鼓面由腳踩踏板的敲打所造成,每一次敲打的位置又近乎相同,因此鼓聲較為統一。

第三種則多用於軍樂隊或步操隊,構造和管絃樂團中所用的大鼓相約,但體積較小,直徑由16吋至32吋,深度約為12吋至18吋。由於鼓手需一邊跟著隊伍前進一邊打鼓,大鼓不可能固定在地上或安裝在活動滑輪架上再推動,所以大鼓手會穿上一種特製的鼓架衣,可以把大鼓置於前方的承托架上,便可以一邊前進,一邊打鼓。

琵琶在各地的發展

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秦朝時期出現的。「琵琶」這個名稱來自所謂「推手為枇,引手為杷」(最基本的彈撥技巧)所以名為「枇杷」(琵琶)。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裡對所有魯特琴族(又稱琉特屬)彈撥樂器的總稱。中國琵琶更傳到東亞其他地區,發展成現時的日本琵琶、朝鮮琵琶和越南琵琶。
中國
現在被稱為「琵琶」的主要是曲項琵琶(也有直項琵琶,如日正倉院存有的唐傳直項五弦琵琶),琴柄向後折曲,琴身作半梨形,是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從西域龜茲傳到中國北周。《隋書·音樂志》:「周武帝時有龜茲人,曰蘇祗婆,從突厥皇后入國,善胡琵琶,聽其所奏,一均之中,間有七聲」。當時琵琶的彈奏是橫抱,用撥子在彈奏的,彈奏的方式自由無拘束,不必像演奏傳統樂器一樣正襟危坐,就算是在馬背上也可以輕鬆彈撥,現時南管琵琶與日本琵琶依然保留橫抱的彈奏方式。魏晉南北朝,是個胡風東漸的時代,我們可以從當時的顏氏家訓中的一小段:「齊朝一士大夫有一兒年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服事公卿,無不寵愛。」略窺當年學習琵琶的風潮。這個時代琵琶用途上主要是作為伴奏的樂器。《隋書·音樂志》:「龜茲國……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兒》,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鹽》。
原藏於敦煌莫高窟的唐代《敦煌琵琶譜》(公元933 年),顯示唐朝時琵琶在中國有重大發展,在李唐皇室的統治下,琵琶是當時熱門的樂器,在各種節慶、舞蹈等節目,都需要琵琶的伴奏來助興。當時後來中國琵琶亦分為多個派別,彈奏方式也變為直抱、以戴上假指甲的手指彈奏。
中國琵琶

長笛的歷史與發展

其中與現代長笛最接近的是一種老式D調德國長笛,據記載這種德國長笛大約在1667年左右在管弦樂隊中出現,自從蘆笛從亞洲傳入歐洲後,德國就是成為其發展的中心,德國長笛的名稱也因此而來,不過這種德國長笛本身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直到20世紀初,仍然保留了原來的特點和用途。這種德國長笛後曾在法國得到一些發展,之後傳回了德國,德國的長笛演奏家兼數學家特奧巴爾德·彪姆Theobald Boehm (1794-1881) 根據之前英國人威廉·哥登的理論,設計製造了一種新式長笛:這種長笛使用的是金屬的材料,金屬材料的使用使長笛更耐用,零件更容易在工廠中批量製造,金屬長笛的音量也比傳統木長笛大,更適合在大型音樂廳表演。此外還有錐形的上管和管體厚度、音孔直徑、音孔之間的距離等一系列特定的規格,這些數據使得長笛的音準進一步得到提高,這種長笛的設計中最重要的就是被稱為彪姆系統的按鍵結構。彪姆系統是一種多鍵聯動的設計,按下一個音鍵,與之關聯的另一鍵也會自動按下,這樣使一個手指就能按下兩個音孔。
Flute.jpg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小提琴的歷史

小提琴屬於弓弦樂器,是現代管弦樂團弦樂組中最重要的樂器。作為現代弦樂器中最具份量的樂器,小提琴主要的特點在於其輝煌的聲音、高度的演奏技巧和豐富、廣泛的表現力。又被稱作為樂器中的女王。
小提琴是提琴家族中最小、音高最高的一種,比它大的提琴有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
最早出現的弓弦樂器可能出自中亞,並逐漸傳播到中國、印度和中東。
現代意義上的小提琴最早出現於16世紀早期的義大利北部威尼斯等港口。它本來在義大利文中稱為「violin」,意為「小中提琴」(「viola」)。最早期的小提琴,除了一些文藝作品中有所反映之外,沒有保存至今的實物。早期很多小提琴只有三條弦,由此推斷,小提琴最初的製作者可能借鑒了其它早於小提琴的樂器,比如中世紀三弦琴(Rebec),這種琴自10世紀開始出現並被使用,它自身源於阿拉伯的雷貝琴(Rebab)。
目前對小提琴最早的明確記載是 Jambe de Fer 於1556年出版於里昂的《音樂摘要》(Epitome musical)。此時小提琴已經傳遍歐洲。
最古老的4弦小提琴是由著名的安德烈·阿瑪蒂(Andrea Amati)應美第奇家族之請製作於1555年。阿瑪蒂是當時著名的撥弦樂器製作師,他有一套嚴格的製作流程來保證他作品的精緻優雅。不僅如此,他還率先將拱形結構引入撥弦樂器的製作中,據他所知,拱形結構能明顯提升撥弦樂器的音色與聽感。
當時魯特琴(Lute)在貴族中很流行。而美第奇家族需要一種與魯特琴類似,但能用於街頭演奏的樂器,故爾向安德里亞·阿瑪蒂定做了小提琴。
Violin VL100.jpg小提琴迅速流行起來,不論是街頭藝人還是貴族都對它青睞有加。法國國王查理九世在十六世紀下半葉命令阿瑪蒂組建了一隻完整的弦樂隊,這便足以說明當時小提琴的熱度。

大提琴

  大提琴是一種弓弦樂器。大提琴在室內樂多為獨奏角色,另也擔任管弦樂團中弦樂的部分。
大提琴最初是兩腳夾住、演奏者坐著演奏,後來改良增加金屬製的腳棒支撐琴體。演奏者持弓,水平劃過琴上的弦,或作撥奏、敲奏等其他奏法。
Cello front side.jpg大提琴有五度調音的四根弦:C弦(最低音弦,第四弦;最低音Do位於樂譜上低音譜表下二線),G弦(第三弦),D弦(第二弦),以及A弦(第一弦;La音低於中央C);音高比中提琴低八度。大提琴音樂通常使用低音譜號樂譜記錄。較高音時,有時使用次中音譜號樂譜或高音譜號樂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