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揚琴

揚琴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種兼具打擊樂器及弦樂器特點的樂器,普遍使用於中樂團,有「中國鋼琴」之稱。
歷史
揚琴最早源於中東阿拉伯、波斯等地區,時稱為「桑圖爾(英語:Santur)」(Santur)。後流傳到歐洲、北美洲及大洋洲,有「德西馬琴(英語:Hammered dulcimer)」(Dulcimer)、「Cymbalom」、「Hackbrett」及「Psaltery」等種變體。最初的擊弦工具是木製小槌,使得音色清脆為揚琴一族的特點。
中國
Cymbalo而中國最早出現揚琴的年代,據史料記載,約於明末廣東一帶。據推測,揚琴的出現,有可能因德西馬琴,或是借鑒於翼琴所產生的。理論根據是在1511年英國出版了一本音樂書籍,即已介紹了Dulcimer,若因後來西學東漸而傳至中國是可能的。
另一個說法是明末義大利人利瑪竇將歐洲的翼琴運至廣州及北京,但因當時中國工業落後,無法仿製其精巧機械,遂變更鍵盤系統,改以雙手持細竹擊奏。
無論以上兩者說法孰為正確,揚琴非源自中國是可以肯定的,這點可由揚琴的另名「洋琴」獲得佐證。
構造
琴碼與弦揚琴以擊弦發聲,音箱以木製成,狀如呈扁平的梯形,上有百餘條弦,雙手持琴竹擊奏。

現今揚琴通常有100多條弦,看起來十分複雜。事實上,揚琴一個音通常由1~5條弦組成,以求增強其音量。(這在弦樂器很普遍,例如鋼琴)
隨著音色高低調的不同,弦的粗細及跨距也有幾種不同規格。另外,弦係由左右兩端蓋板下的螺絲栓著,若要調音,須重新調整螺絲,控制弦的鬆緊。也由於弦實在太多,使得揚琴調音非常艱辛。
琴橋
為琴面中凸出頂弦的錐狀物,一共有四或五排,由右至左分別稱為低音碼、左碼、中碼、右碼、半音碼。不同於古箏,揚琴的琴橋是無法移動的。
由於揚琴有200多條弦,琴橋的用途就是將弦的某處撐高,並敲擊其左側的部分(但左橋左右側皆可敲擊)。琴橋與弦的位置經過特殊設計,使得弦看起來彼此高低交錯,是揚琴製造的關鍵。
琴竹
是擊弦的工具,亦稱琴筧、竹鍵等,材質為竹,常用的有三種,分別是單音琴竹、單音雙面琴竹和雙音琴竹。圖中黑色部分為橡皮,為擊弦用另一端則為雙手持竹處。
有一種特殊技法稱為「反竹」,係將琴竹軸轉180°,即不以橡皮擊弦,改以背部的竹面直接擊奏,使得聲音尖銳有如金屬互碰。
滾珠及變音槽
揚琴左右側都有「滾珠」將弦抬高,以降低弦與螺絲間的雜音。
部分新式揚琴更設計可以迅速移動滾珠的裝置,稱為「變音槽」,祇需手指之力就可以立即滑動滾珠位置,甚至在演奏時亦可,使得少數樂曲對特殊音的要求變成可能。
音階
揚琴音階排列方法合乎全音、半音。例如中央C位於中碼左側,底下數來第三碼的位置。以此音為中心,每往上一碼就增加一個全音。
若想要找出一組七聲音階,可從中央C往上二個碼,找出前三個全音(Do、Re、Mi)。而七聲音階要求第三及第四個音(Fa)是半音關係,中碼左側不可能存在半音,所以須移動至左碼右側找尋。當找出Fa後,它與第五(Sol)、第六(La)、第七(Si)音由於也是全音關係,所以就在上面,等到找到高八度的Do時,又需要至左碼左側找尋。
這樣的特性使得揚琴是一個非常容易轉調的樂器,理論而言,只須向上位移一碼,整首曲子即能升一個全音。揚琴也的確在民族音樂中常扮演轉調角色,但缺點即是西方五線記譜法會太過複雜,故現今揚琴主要使用數字簡譜。
雙音琴竹,左竹為四度,右竹為三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